百[凡也]尔君子,不知德行。不忮[音至,嫉害]不求[贪取],何用不藏[善也]?
妇人以夫久役于外而思念之,一章言雄雉之飞,安缓从容,而我怀人久劳于外也。二章言雄雉之鸣,高下自得,而我怀人身不自由也。三章言终年见日月往来,使我心常常忧念,路途遥远,何能便还也。四章言早还固不敢望,而保身实所当知。凡尔君子,岂不知德行为保身之道乎?但不存害人之心,无贪得之念,则随在而宜人,安往而不善乎?此诗哀而不伤,情不废义,可谓爱夫以正者矣。处人之道,有外于‘不忮不求①’四字者乎?
(《雄雉》这首诗歌讲的是)妇人因为丈夫长期服役于外而思念他。第一章说雄山鸡在林中慢悠悠地飞着,而我怀念的人则久久劳役在外。第二章说雄山鸡高声鸣叫,声音忽高忽低、悠然自得,而我怀念的人则身不由己。第三章说全年每天都看见日月往来,日复一日,使我心中常常忧虑思念:路途遥远,怎能一下子就回来呢?第四章说固然不敢奢望丈夫能提前回来,但希望他能懂得如何保全自身。凡是善良的君子,怎么会不知道德行是保全自身的方法呢?只要心中不存伤害别人的想法,没有贪得的念头,那么,在任何地方都能和别人相处得很好,去哪里会不适宜呢?这首诗歌悲哀而不过度,不以情感废弃道义,这算得上是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对丈夫的爱。和别人相处之道,有超乎不“不忮不求”这四个字的吗?不忮不求:即上文所谓不存害人之心,无贪得之念。
此处的关键是“爱夫以正”。如上文所述,夫妇之间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去表达爱意。所谓爱情,不是甜言蜜语、卿卿我我,而是处处为对方着想,希望对方能安然无恙、成就自我。如诗中女子诉说思念之情的同时,也不忘告诫丈夫“不忮不求”的处世之道。这点值得后人效法。此外,“德行为保身之道”“但不存害人之心,无贪得之念,则随在而宜人,安往而不善”,这些处世之法本身也值得现代读者借鉴。
◎毖[音闭,泉欲出而不畅达]彼泉水,亦流于淇[泉水、淇水异出合流]。有怀于卫,靡日不思。娈[上声,情容美好]彼诸姬[同嫁之女],聊与之谋。
[想我来时]出宿于泲[赍上声],饮饯于祢[音你]。女子有行[出嫁],远[音怨]父[音甫]母[亩偶切]兄弟[音底]。问我诸姑,遂及伯姊。
[如今得去时]出宿于干,饮饯于言。载脂[音之,膏车]载辖[音匣,车轴],还[音旋]车言迈。遄[音船,速也]臻于卫,不瑕有害[瑕,玷也。言不玷于德乎?有害于理乎?]。
我思肥泉,兹之永[长也]叹[音贪]。思须与漕,我心悠悠。[安得]驾言出游[此地],以写[除也]我忧。
卫女嫁于诸侯,父母终,思归而不得。一章言卫水尚合流,而卫女乃不得归卫,与诸姬而谋归计也。二章言始嫁已远兄弟,今父母既终,顾①可归乎?三章言今日归卫甚易,有害于理否乎?四章言果不可归,而我思不忘,安得一往以遂此心乎?夫以父母之家,兄弟之亲,归心迫切,莫可形容。而礼有所制②,迎者不敢迎,往者不敢往。甚者鲁女一岁再归宁,为父母也,而《春秋》犹讥之,先王男女之别,其严如此。
(《泉水》这首诗歌讲的是)卫国之女嫁给了一个诸侯。她的父母过世了,她想回去哀悼而不得。第一章说泉水尚且可以与淇水汇合,而卫女却不能回去卫国,于是她和陪嫁的侄、娣商量回国的计划。第二章说自己一出嫁就已经远离了自己的兄弟,现在父母既然已经去世了,想来应该可以回去吧?第三章说现在回去卫国其实是很方便的,但要是真的回去的话会不会败坏礼法?第四章说,果真不可归去,而我思乡之情又久久不能释怀的话,怎么能用出游为借口,到须、漕等卫国的城邑,去遂顺我思归的心愿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