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新余KTV招聘网 > 新余热点资讯 > 新余学习/知识 >  来书云“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、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

来书云“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、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

2022-06-04 02:22:58 发布 浏览 916 次

来书云:“谓致知之功,将如何为温凊、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,非别有所谓格物,此亦恐非。”

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,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。若果如吾子之言,宁复有可通乎!盖鄙人之见,则谓:意欲温凊、意欲奉养者,所谓意也,而未可谓之诚意;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,务求自慊而无自欺,然后谓之诚意。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,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,所谓知也,而未可谓之致知;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,而实以之温凊,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,而实以之奉养,然后谓之致知。温凊之事,奉养之事,所谓物也,而未可谓之格物;必其于温凊之事也,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凊之节者而为之,无一毫之不尽,于奉养之事也,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,无一毫之不尽,然后谓之格物。温凊之物格,然后知温凊之良知始致;奉养之物格,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。

故曰“物格而后知至”者致其知温凊之良知,而后温凊之意始诚,致其奉养之良知,而后奉养之意始诚,故曰“知至而后意诚”。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。吾子更熟思之,将亦无可疑者矣。

所物格而后知至:语出《大学》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。

你信中说:“你说的致知的功夫,就是怎样让父母冬暖夏凉、如何奉养父母就是诚意,并非别有个格物,这也恐怕不对吧。”

这是你以自己的意思来揣度我的观点,并非我这样告诉过你。如果真像你所说的,难道能讲得通吗!我的看法是:要想让父母冬暖夏凉、想侍奉他们,这是所谓的意念,而不能称作诚意;一定切实实践了使父母冬暖夏凉、侍奉他们的愿望,并且务求自己对此感到愉快而不是违心,然后才能叫作诚意。知道怎样使父母冬暖夏凉,怎样侍奉父母最适宜,这只能称作知,而尚不能说是致知;必须知道了,并且切实做到了,然后才能称作致知。使父母冬暖夏凉,对父母奉养适宜,这是事物,而不能说是格物;使父母冬暖夏凉和侍奉适宜的事,必须遵循自己的良知要求去做,而没有丝毫的保留,这才叫格物。父母冬暖夏凉的物“格”了,然后使父母冬暖夏凉的良知才算是“致”了;奉养父母适宜的物“格”了,然后很好地侍奉父母的良知才算是“致”了。

所以《大学》里说:“物格而后知至”达到了那个知道冬暖夏凉的良知,而后使父母冬暖夏凉的意念才能真诚,达到了那个知道适宜奉养的良知,而后奉养适宜的意念才能真诚,所以《大学》中说“知至而后意诚”。我的诚意致知格物的学说大概就是这样。你再好好想想,就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。

来书云:“道之大端易于明白,所谓‘良知良能,愚夫愚妇可与及者’者。至于节目时变之详,毫厘千里之谬,必待学而后知。今语孝于温凊定省,孰不知之?至于舜之不告而娶,武之不葬而兴师,养志养口也,小杖大杖3,割股4庐墓5等事,处常处变、过与不及之间,必须讨论是非,以为制事之本。然后心体无蔽,临事无失。”

“道之大端易于明白”,此语诚然。顾后之学者,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,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,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,事在易而求诸难6也。孟子云:‘夫道若大路然,岂难知哉?人病不由耳。’良知良能,愚夫愚妇与圣人同,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,而愚夫愚妇不能致,此圣愚之所由分也。

节目时变,圣人夫岂不知,但不专以此为学,而其所谓学者,正惟致其良知,以精察此心之天理,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。吾子未暇良知之致,而汲汲焉顾是之忧,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蔽也。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,犹规矩、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。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,犹方圆、长短之不可胜穷也。故规矩诚立,则不可欺以方圆,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。尺度诚陈,则不可欺以长短,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。良知诚致,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,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。毫厘千里之谬,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,亦将何所用其学乎!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,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,吾见其乖张谬戾,日劳而无成也已。

吾子谓“语孝于温凊定省,孰不知之”,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。若谓粗知温凊定省之仪节,而遂谓之能致其知,则凡知君之当仁者,皆可谓之能致其仁之知;知臣之当忠者,皆可谓之能致其忠之知,则天下孰非致知者邪?以是而言,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,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,明矣。知行合一之体,不益较然矣乎!

夫舜之不告而娶,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,故舜得以考之何典,问诸何人而为此邪?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,权轻重之宜,不得已而为此邪?武之不葬而兴师,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,故武得以考之何典,问诸何人,而为此邪?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,权轻重之宜,不得已而为此邪?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7,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,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,乃不孝不忠之大者。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,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,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,执之以为制事之本,以求临事之无失,其亦远矣。其余数端,皆可类推,则古人致知之学从可知矣。

所愚夫愚妇可与及者:语出《中庸》“君子之道费而隐。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焉;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”。也 养志、养口:典出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3 小杖大杖:典出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。曾子在瓜地锄草时,锄掉了瓜苗。其父大怒,用大杖将其打昏在地。曾子醒来后,先向父亲请安,又回到屋里弹琴,使父亲知道自己安然无恙。孔子知道后很生气,教育曾子应像大舜侍奉父亲那样,父亲用小杖打时则坦然承受,用大杖打时就逃跑,以免使自己身体受伤,使父亲背上不义的罪名。4 割股:春秋时期,晋文公重耳流亡时,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文公吃。后以割股治疗父母之病为至孝。5 庐墓:古时,父母亡故后,孝子在墓旁搭建草棚,一般要住三年,以表达对父母的哀思怀念之情。6 “道在迩”二句: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7 为无后: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上》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,君子以为犹告也”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